相信經(jīng)常發(fā)文章的童鞋,有很高的概率會遇到期刊編輯或審稿人直接或暗示引用所投期刊或審稿人指定的某些文獻。甚至有期刊編輯會讓引用近2年的文獻,毫無疑問,目的就是為了操縱影響因子。而審稿人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已發(fā)表論文的被引頻次。
國內期刊投稿時,遇到比較多是期刊編輯部責任編輯在稿件退修時,提出引用自己期刊的相關文獻,其目的不言而喻。
因為國外期刊大多是隸屬于某一出版社旗下,所以可能有3種情況。
第一種是在同行評議時,匿名的審稿專家要求引用某些文獻。當然不排除作者在寫文章時確實忽略了某些重要文獻,這個時候審稿專家要求引用無可厚非。但往往也有一些審稿專家要求批量引用一些文獻,登錄pubmed一查原來全部文獻中都有同一名作者,此時不禁微微一笑,具體原因,你我都懂得。
第二種是期刊主編、編輯或這篇論文的責任編輯(handling editor)在填寫稿件退修意見時,會在郵件最后加上一句,希望引用該期刊相關文獻,有時會給出文獻名稱或鏈接。
第三種是出版社的助理編輯,會在稿件退修改時,建議補充引用該出版社旗下期刊的相關文獻。
綜合以上情形,說文雅點就是為了提高期刊或論文影響力;而在國外,這種情形一般被稱為操縱(manipulate)期刊影響因子或被引頻次。
2019年10月1日,Nature發(fā)布了一項調查,66%的調查對象曾遭遇強制引用(Coercive citation)。
圖片來源:nature
另據(jù)Nature 報道,國際出版商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于2019年啟動了有關期刊審稿人強制引用的調查。
2020年1月29日,Elsevier出版社旗下期刊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宣布編委Kuo-Chen Chou因在審稿中強制引用自己的論文而被逐出編委會。值得注意的是,Kuo-Chen Chou是全球被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學者之一,其論文累計被引高達 58,000 次,H指數(shù)高達 159。
更有甚者,燕山大學某教師在同行評議中,給予稿件退稿。但這篇稿件隨后卻被教師以自己的名義發(fā)表。
利益的趨勢使得這些強制引用行為屢禁不絕,即便是開除編委會或者不再邀請審稿其實本質上對利益獲得者損害很低。
不過,隨著Open Peer Review的日益盛行,這種強制引用的現(xiàn)象應該會日漸減少。
你遇到過要求你引用無關參考文獻的審稿人嗎?